欧宝体育app下载安装网





秦占学:十一月或成建材家居行业新旺季




2021-10-09         

    建材家居行业自今年3至5月连续3个月实现增长后,在6月行情回落,至8月才出现微幅上涨。哪些原因导致了建材家居行业行情走势?建材家居企业应如何应对?行业中有哪些利好因素,企业应如何抓住“金九银十”销售旺季?记者专访了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(以下简称协会)会长秦占学,请他分析行业目前面临的问题。

    记者:自今年6月份起,建材家居市场出现淡季行情,情况一直延续至7月、8月。请您分析一下建材家居行业淡季行情走势的原因有哪些?

    秦占学:导致建材家居市场6至8月出现淡季行情的原因主要有3个。**是从行业自身出发,建材家居行业7月、8月淡季是每年都会出现的,是周期性的。根据我国地理气候,7月、8月是多雨水的季节,连续性降雨、空气湿度大、光照不足,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装饰装修工程的质量。消费者往往不会选择在此时期进行装修翻新,施工方也会减少作业时间。而且雨季是全国范围内的,我国南北方建材家居市场所受的影响差异并不大,再加上今年北方雨水比往年较多,这影响了建材家居行业的行情。第二是由于7月、8月局部地区出现了新冠肺炎疫情反弹的情况,使得很多卖场暂停营业,开放的卖场人流量也在下降。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总体思路,没有出现疫情的地区也持续加紧防控工作,这使得卖场无法开展大型的促销、宣传活动。根据协会的统计,建材家居行业整体做宣传活动的数量是降低的。第三是在国家对于房产调控继续趋严、金融政策收紧的背景下,全国房地产市场继续降温。新房市场销售回落,装饰装饰的需求下降。

    记者:协会发布的BHI分析中显示8月建材家居行情出现反弹,行业目前出现了哪些利好因素?协会基于这些利好因素做了哪些工作?

    秦占学:建材家居市场淡季在8月出现小幅反弹,这是行业双向因素导致的,行业内因是决定因素,政策导向是促进因素。从行业层面来说,通常到9月、10月就开始了行业旺季,特别是10月前后,建材家居卖场都开始了大型的促销、宣传活动,一些地区企业早在8月下旬就已经开始筹备。这是推动消费,拉动行业增长的行业内部因素。从**政策层面来说,商务部等相关部门在组织研究制定措施,例如新房精装修政策的持续落地,**部门通过政策导向,促使建材家居行业消费升级。政策导向与行业内因的叠加,是致使8月行情反弹的原因。从协会层面来说,协会也在不断带动行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从绿色低碳、安全康养、智能化、设计创新、沉浸式体验服务等方面引领行业创新,推动消费升级。

    基于行业自身的需求,**部门作为指导者,协会进行具体的推动工作,可以预测9月、10月甚至是11月建材家居行业将会出现的增长,迎来市场旺季。今年的旺季不同于往年,结合雨季时间较长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传统的“金九银十”旺季在今年将会延后至10月、11月。双“十一”是许多行业重要的促销时间节点,起源于互联网电商平台,现在许多线下商家也利用双“十一”做促销活动。这对于建材家居行业是个利好现象,11月全国多数地区雨季已经过去,气温适中,适合装饰工程建设。协会目前正在与商务部有关部门商讨,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好旺季时间,推动行业将线上线下结合起来,引领消费升级,出现行业增长高潮。

    根据协会的研究,随着我国房地产业近20年的高速发展,我国已全面进入“存量房时代”。截至2017年年末,全国城镇住房存量约2.74亿套,对应存量面积约261亿平方米,存量巨大。截至2020年的统计,我国存量房已达到3亿套。随着消费升级的持续推进,消费者对生活品质和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,改善性住房需求逐渐增加,致使二手房交易换购呈上升趋势。这意味着存量房产再装修的需求越来越大,是全国建材家居市场一个新的增长点,潜力可观。协会从“鼓励二手房,促进家装消费”的角度入手,倡导行业在设计引领、安全康养、绿色环保、智能家居等方面进行产品升级迭代。

    记者:旺季过后,建材家具行业将会步入冬天淡季,您认为企业应利用这段时间做哪些工作?

    秦占学:建材家具行业企业每年都会面对冬季淡季的问题,冬季气候不利于施工,导致消费下降。消费者做出装修翻新的计划不是一蹴而就,往往需要一至两个月,甚至更长的时间构思装修设计、选定家居产品。对于消费者而言冬季是**的思索时间,对于建材家居企业来说则是做好服务储备的**时间。企业应主动作为,利用冬季做集中宣传,展示企业的**技术,展览企业的**产品,家装的**设计,宣扬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,从而达到引领用户消费的目的,也为企业迎接新一年的旺季做好铺垫。同时,建材家居行业应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,围绕国家“十四五”提出的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,积极探索创新模式,把握安全、康养、环保、绿色、智能等消费需求的变化,向着绿色、低碳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奋力前行。

(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侵权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)